吃素救地球?──肉食與全球暖化的關聯

 

http://pansci.tw/archives/38360

2006年時,聯合國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家畜在溫室氣體的排放上佔有重要比例。不少媒體與組織以此證據,引申出「吃素救地球」的概念。但這引申是否合理?肉食與溫室氣體排放、甚或全球暖化的關聯是否真的存在?

在探討此關聯前,筆者必須指出一個重要前提。我們觀察到的以下兩個事實都是存在的:1)近三十年來,二氧化碳、甲烷與笑氣(N2O)在大氣中的濃度持續的上升。2)以長期的趨勢觀察,近百年的全球平均溫度也在持續的上升。不過,這並不代表這兩件事情之間有絕對的關聯,實際上這仍然是目前環境科學家亟欲解開的問題之一。而在面對事實2帶來的麻煩,目前決策者也只能「猜測」事實1跟事實2存在著因果關係。換句話說,「不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就會造成全球暖化」這個論述目前仍然只是信念問題。因此,本文最多只能分析到畜牧業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關係,至於「降低溫室效應以救地球」這個概念,就得見仁見智。

在上述2006年的報告中,人類所飼養家畜的這個因素,佔人類活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甲烷排放量的35-40%,笑氣排放量的65%。雖然甲烷與笑氣的溫室效應強度要比二氧化碳高上許多,但考慮到二氧化碳近三十年在大氣中的濃度改變量遠比甲烷與笑氣高,綜合加權後的確是可以得出:如果溫室氣體會影響大氣溫度,那麼家畜排放的三種氣體中,二氧化碳一定是個主要因子。9%的排放量,似乎不是人類活動排出的二氧化碳的主要因素!

此外,不少人會以此數據與其他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相比較。很遺憾的,所有的這種比較都忽略了一件事:碳的來源與流向。下圖顯示的是在典型的碳循環模型中,碳可以儲存的位置與流向大小。簡單說來,碳在地球上有三個主要的儲存庫,一是大氣,二是地表(包含生物、土壤及表層海洋),三是地底或深洋。圖中也顯示了碳在大氣與地表這兩個儲存庫的交互流動量是非常大的,但地底或深海中的碳儲存庫卻比較無法與其他兩者互動。為了人類的肉食所產生的碳流動,粗略地說來是從地表流至大氣(先捨去化學肥料或運送燃料不提),而其他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流動,例如交通運輸,卻是從地底(碳以石油或煤的形式被人類開採)流至大氣。碳的不同來源使得輸送碳至大氣的重要性極其不同:地表碳與大氣中的碳循環由於雙向流量大,因此在流量改變時,可容忍的彈性也大;但地底的碳一旦藉由燃燒放至大氣中,短時間內就無法再回到地底。因此,畜牧業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是無法與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直接類比的,亦即就算畜牧業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我們還是得先解決不斷地從地底拿出碳卻「塞不回去」的問題。

綜合上述討論,吃肉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係就很明顯了:畜牧業的確佔有人類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一部份的比例,但其重要性卻因為碳循環儲存庫(地表-大氣)的關係而可能沒有燃燒化石燃料(地底-大氣)這種方式來得高。不過,由於畜牧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除了溫室氣體排放之外尚包括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與沙漠化等等,因此「吃素救地球」問題的其他面向,就得仰賴更多的討論與研究才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