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港智能保健學會應有的反思 (杞 子 2017.7.10 )

7月9日在九龍會所由香港學員籌辦的會慶活動,主講嘉賓濮勤健老師特由上海趕過來為我們致詞。他高度讚揚香港智能保健學會18年來的耕耘,走出了一條空間醫學成為公益事業的道路。他甚至說,『當100年後有人指着你們這個團體的相片說,為某個國家改變了整個農村衛生系統,帶給一個民族健康和歡笑之時,因為你有份參與並曾經做出過貢獻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 ? 』。2011年5月,濮老師跟着郭老師來港出席我們的會慶,首次接觸如此有公益心的一個群眾組織,啓發了他回上海也着手成立類似功能的民間團體,濮老師很謙虛地說『香港的許多經驗都值得上海借鑒和學習』。
也許濮老師不知道,這世上能有公益心的人其實並不太多,有公益心而又肯踐行的則更少。18年的歷程,其實不斷在考驗大家,該做的我們已經做了 (做了些什麼 ? 會訊裏有忠實記載 ) ,我們雖然知道日日行不怕千萬里,但接下去我們該怎麼辦 ? 河川百折向東流,那是『上善若水』的精神和方向。而我們面對的困難在於 :
你再有雄心壯志也拗不過時間的這個現實。第一梯隊會友逐個變長者,創會理念誰人來傳承 ? 平時不參與也不深入一點研學空間醫學理論,結合實際幫自己或幫別人解决健康問題,不可能對我會傳空間醫學助人自助有深厚感情,更說不上有一種堅持去為此做一番貢獻。
會慶日伍于祥老師做財務報告時有說及鼓勵會友從『普通會員』轉為『永久會員』的身份以支持會務的(開)發展。其核心內容在於奮斗了18年的這個修煉團體,必須交給有行動力的善心人來傳承。這培養新人的任務將會是本届理事會要主抓的一項工作。不落足心機把培養新人化為行動,將對不起所有會員。
濮老師歷次講話常提出『活得好,老得好,病得好,死得好』。難聽嗎 ? 這是大家要不要都得面對的現實問題。說人人都接受『生老病死』是常態,可曾想過到了老而不能動,病了少人理,將會死前很悽慘時,誰還可以平靜面對 ? 沒這概念者,大可去各處老人護理中心看看,那些老人一看到你上來,個個像極幼兒園的孩子期盼家長來接領的神情,而當他看清來者非他所等的家人時,那種失望的眼神難掩寂寞的心,看了令人心酸。再想一想這些長者在某個無人在旁的深夜又或狂風驟雨時與世長辭,他的心情可以安寧嗎 ?
濮老師的言詞中有意思提醒,我們既然是一個憑愛心組建的團體,可否在互相關愛這課題上做較為深入的探討 ? 雖然我們不一定有這個責任,但人人都會有這麼一個『未來』。要否考慮空間醫學之傳播可以反過來很實際地惠及自己呢 ? 願否共同努力再做第二次長征 ? 相信肯定不用像爬雪山過草地般艱難,只需要同心同德,出謀獻策走出一條新路。腦袋不管用,那就換一個氣場,去勿里洞島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可能茅塞頓開。說到勿里洞島之美,當場有五位會友向濮老師報名,這活動交由張會長跟進,8月上旬香港學員組團出發,某一日在勿里洞島與上海出發的團會師,也許會得到當地政府首長之接見。上海團只去勿里洞島休閑遊,而香港團可自選添加去邦加島或日惹市,又或去三處地方。
會友紛紛解囊贊助崇明島慎修庵之重建一舉,雖杯水車薪,但見華法師却不是這麽看,她老人家很感激來自香港甚至來自印尼的善款。廟宇之重建雖尚有一段長路要走,見華法師這次通過濮老師向我會創會會長提出,大雄寶殿整體完工後接受善信來參拜,滬港是一家,法師拟撥一筆款在港讓我們成立基金會用來關照年長有困難的會友。法師的話讓我們深深明白,助人者人亦助之的道理。法師的慈悲我們心領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開拓前路,就如濮老師提出的『無財難以養道』,香港智能保健學會今後必須走一條『一手抓經濟,一手抓公益』的道路,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認真動腦筋,至少給會友找到一個可頤養天年的好去處。再說所謂『死的好』,可否理解為離世的時候,我們可以心無掛礙、心滿意足、心安理得、沒有遺憾 ? 因為生前我們忘我無私地做了我們應做的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有所貢獻及有益的事業,面對死神的召喚,我們不是地球的寄生虫也不是人間活動的造糞機,故可心無虧欠,坦然往生 。講『死』是最觸及心靈的話題,但死亡並非都論資排輩見閻王爺,與其毫無心理準備,不如大胆去思考。徜若都認同,那麼我會『助人自助』之宗旨也許將因此注入新的內容和新的目標了。
郭老師說過『大智若思非』。敢以去想,才會有所檢討有所改變有所進步 ! 出席18週年會慶,讓筆者有如斯之想。